这是阳城县凤城镇东关村东关街上的一道感人而又亮丽的风景——
凌晨5点,红莲理发店门口聚集了一群人,正出发前往山庄窝铺给孤寡老人义务理发。
附近的居民说,这动人的一幕已经持续了30年,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风雨无阻。
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叫栗红连,是东关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,没有固定工作,没有稳定工资收入,更没有富裕的家境。
1990年,栗红连因车祸致残,右腿比左腿短了5公分,是肢体四级残疾人。为了不成为家人的累赘,车祸7个月后,她就拄着双拐开起了红莲理发店,生意谈不上有多好,只能维持生计。她有一副热心肠,常有村里行走不便的老人要求上门理发,尽管自己走路不利索,但只要有人要求,她就有求必应,而且不多收一分钱。
1992年春,几个姐妹约栗红连一起去董封乡百岩沟村采摘香椿,当她们准备离开村子时,94岁的留守老人朱小宝请栗红连帮忙买点煤油。回到县城,她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,最后在一个亲戚家废弃的仓库里找到了一大桶煤油,又买了一些方便面和鸡蛋后,打了辆摩的就进了山。
昏暗的小屋内煤油灯亮起,看到朱小宝老人眼睛里噙满的泪水,栗红连第一次感受到被陌生人需要的价值。当天,有备而来的她给村子里仅剩的四位老人免费理了发。那之后,栗红连成了村里的常客,并开始一个人走村串户为山庄窝铺的鳏寡孤独、老弱病残义务理发,风里来,雨里去,一直坚持到了今天。
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,榜样力量带动一大批人。栗红连的儿媳、孙女、义工群的义工、红十字会的会员、出租车司机等200多名志愿者都学会了理发,加入了义务理发的队伍中。“我们建立了微信群,前一天说好去哪儿理发,第二天凌晨,大家就在店门口集合。”栗红连说,加入的人多了,能帮助的人就更多,经常是全村人排队等着理发,“一站就是一整天,没人喊苦喊累。”
三十年来,凭着手中一把小推剪,一副热心肠,腿脚不便的栗红连深一脚浅一脚,带领百余名理发师奔走在阳城、沁水的敬老院,到偏远山村看望留守老人和孩子,为他们义务理发。他们跑遍了阳城、沁水两县530个村庄,走遍了全县14个敬老院,为行动不便的鳏寡孤独、老弱病残义务理发10.6万人次,扶助偏远山区的孤寡老人400多户,行程11万多公里。
“虽然我身体伤残,但绝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。”栗红连常常这样告诫自己,“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!”
栗红连的感人事迹不只这些。从2011年起,她每月都专程到阳城县阳光儿童康复中心、光荣院、城乡敬老院等处为残疾儿童、孤寡老人义务理发,还经常拿上自己的积蓄,买上衣服、玩具去特教学校看望残疾孩子,每逢助残日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春节,买上米面油盐去敬老院慰问残疾人。这些费用全部来源于红莲理发店的收入,实在不够时,还得儿女们贴补,20多年累计捐献现金和物资价值36万多元。
红莲理发店面积很小,店里的“员工”却不少,都是栗红连的徒弟。这些徒弟大都是患有智障或肢体残疾的孩子,为了他们活得有价值、有尊严、有温暖,栗红连既当严师,也是慈母。
“我不仅教他们学理发,更要教他们学做人。”栗红连说,自己的孙女也是残疾人,她知道残疾孩子们需要什么。她尊重理解这些孩子,跟他们交心,做好朋友,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,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孙子、孙女,教他们怎么给客人洗头发。她希望孩子们在她这里不仅能学会一门手艺,更多的是要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,以后到了社会上能够自食其力。
理发店里有一位长得挺帅气又彬彬有礼的小伙子,他的名字叫崔浩男。虽然跟着栗红连仅仅2年时间,但崔浩男早已把栗红连当做自己的亲奶奶,工作中甚至是下乡做公益,更是栗红连的左膀右臂。“栗奶奶对我们很照顾,跟着她学手艺、做公益期间,我学会了怎么做人,明白了什么是人间大爱。”崔浩男虽然说不出来话来,但在他的文字中写满了对栗红连的敬佩和感恩。
这些年来,栗红连累计收了120名徒弟,其中残疾孩子36个。如今,栗红连的徒弟们大多已成家立业、独当一面,也在默默无闻为社会服务。看到孩子们打着手势,含混不清地叫她“栗奶奶”“栗妈妈”时,她心里美滋滋的。
长期的坚守,无私的奉献,栗红连的事迹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影响。2014年8月,她荣获“山西省助残先进个人”“关爱下一代工作荣誉奖”;2016年1月,入选中国好人榜;2017年11月,获得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”;2018年5月,荣获“晋城楷模”称号;2019年4月,荣获“山西省特级劳模”。
“我始终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献出的是我的一点爱心。我要一直把自己这微不足道的爱心,永远无私地奉献给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。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。”栗红连说。